湖北林业科技


研究报告

  • 基于七叶皂苷含量的天师栗优株高效评价方法

    赵千里;吴消潇;陶玉涛;王美娟;柏冰洋;杜克兵;

    七叶皂苷是天师栗种子(娑罗子)的主要药用成分,筛选七叶皂苷含量较高的植株是开展天师栗育种和资源利用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神农架林区21棵天师栗优株的果实为材料,分别采用灿烂甲酚蓝显色光度法和LC-MS法测定了种子和果壳中七叶皂苷的含量,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两种方法间的回归模型,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快速且成本低的七叶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时,比较分析了种子与果壳中山奈酚、槲皮素和香豆素含量的差异。并基于种子中的七叶皂苷含量对21棵优株进行了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种子中七叶皂苷含量较高,灿烂甲酚蓝显色光度法和LC-MS法测定数值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最优模型为二次曲线回归方程y=21.59-5.280x+0.397 8x~2,该模型的R~2、MAE、RSME分别为0.712、1.839和2.440。果壳中七叶皂苷含量较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值亦呈正相关关系,最优模型为三次曲线回归方程y=5.589-1.099×10~(-6)x~2+1.983×10~(-10)x~3,其R~2、MAE、RSME分别为0.465、0.198和0.217。表明灿烂甲酚蓝显色光度法适用于种子样本的七叶皂苷含量测定,而不适用于果壳样本。将灿烂甲酚蓝显色光度法测定数据代入上述模型,得出21株天师栗种子中七叶皂苷含量范围为6.99~18.65 mg·g~(-1),变异系数为11.33%,其中,七叶皂苷含量高于14 mg·g~(-1)的优株有7棵,占总数的33.33%。

    2025年05期 v.54;No.25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边坡恢复植被调查

    黄利民;郑思怡;谭艳;高新章;曹荣军;杜宵;陈邦清;陈晓贤;

    为评估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边坡的植被恢复状况,共设置41个样方,对道路边坡植物种类及生境特征开展了调查,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重要值与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共有植物119种,隶属33目59科104属,其中包括乔木31种(12目17科26属),灌木37种(12目18科32属),草本43种(19目28科40属)及藤本8种(7目7科8属)。鹅耳枥、半边月与宜昌薹草分别为边坡群落乔、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该区域边坡植被整体恢复状况良好,Margalef指数(R)在恢复年限为25年时达到峰值,Shannon-Weiner多样性(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恢复年限为24年时达到峰值。

    2025年05期 v.54;No.25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童芳;姬星;桂柳柳;沙茜;

    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的方法对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系统整理了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名录,分析了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并与邻近的湿地保护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涨渡湖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12科329属501种,有5科包含20种以上植物;单种属共有235属,属的分化较大;植物区系较为复杂,呈现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符合保护区所处的中亚热带的区域特点。该研究结果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2025年05期 v.54;No.25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荆门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与主要群落数量特征研究

    李金成;罗勇;刘兆兵;马德平;曾宪云;刘乐平;

    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对湿地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标准样地法,研究了湖北荆门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多样性组成、主要群落类型及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现有维管束植物113科287属388种。主要分布木蓝、马松子、狼尾草、野菊等13个植物群落。群落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分别为3~13、1.01~2.22、0.29~0.85和0.28~0.67。分析表明湖北荆门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和水生植群落较少,需要强化水生和湿生的生态修复。

    2025年05期 v.54;No.25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翅目昆虫的初步调查研究

    邱爽;李梓锋;彭巧华;沈子豪;

    毛翅目昆虫是常见的水质指示物种,其物种多样性与群落丰富度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开展毛翅目昆虫多样性研究对区域水质监测、生物保护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于2023—2024年,对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毛翅目昆虫多样性展开了初步调查。基于所采集数据计算不同区域的物种优势度与生态指数。共采集到毛翅目昆虫3 840头,区分出隶属于17科39属的89种,其中63种为已知种,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种。区系分析显示,官山保护区毛翅目昆虫区系以东洋区为主。结果表明;官山保护区有丰富的毛翅目昆虫资源,可用于环境评价。青洞和西河的生态指数较东河与龙门稍高,显示出环境状态的差异。而4个地区优势种差异明显,反映了该地区复杂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位。

    2025年05期 v.54;No.255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渭河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万帆;李奇;张闪闪;程虎;张乃畅;杨劭;

    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土壤-植被交互作用系统的空间配置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河岸带植物群落类型及土壤理化特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河岸带植被以禾本科、菊科和蓼科植物为主,这些植物普遍具有耐旱、耐淹和耐瘠薄的特性。受水文条件波动的影响,渭河河岸带土壤中有机质和氮含量较低,而磷含量相对较高。下表层土壤中总氮与速效磷与植物多样性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该区域下表层土壤中氮和磷的协同调控对维持河岸带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2025年05期 v.54;No.255 37-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咸宁市不同油茶品种花部形态及花期调查与分析

    高霜;程计华;吴杰;陈书杭;纪啸虎;戴琼;艾姣;龚倩颖;

    以湖北省咸宁市的16个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花部形态和花期物候差异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在花朵直径,花瓣数量、厚度与大小,雌雄蕊形态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花瓣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25.93%),雄蕊数量变异系数最小(5.01%)。不同油茶品种间花期早晚与花期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陆续在10月2日—11月21日进入始花期,‘长林23号’开花最早,‘湘林1号’最晚;盛花期持续时间10~40 d,其中‘长林23号’盛花期最长,‘长林4号’最短。

    2025年05期 v.54;No.255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木荷风灾迹地套种模式对林分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吕圣吉;

    为探讨闽南地区台风受灾后木荷林分修复方式,通过调查木荷林分套种枫香树、火力楠、樟和红锥对木荷林分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套种处理下林分生长良好,木荷保存率均达97%以上,林下阔叶树套种5年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各处理木荷生长量表现最优的为套种枫香树,套种5年后,木荷树高及胸径的净生长量分别达到3.04 m和5.14 cm;其次为套种火力楠,套种5年后,木荷树高及胸径的净生长量分别达到2.76 m和4.99 cm。林地养分指标表现最优的处理为套种枫香树,其次为套种火力楠和套种红锥,3个处理套种5年后,林地土壤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1.03~1.27 g·kg~(-1)、445.89~557.11 mg·kg~(-1)、1.27~1.48 g·kg~(-1)、31.24~34.22 mg·kg~(-1)、277.80~309.35 mg·kg~(-1)和22.41~29.16 g·kg~(-1),各项指标均优于套种樟。说明套种枫香树和火力楠更有利于促进木荷的生长,而套种枫香树、火力楠和红锥更有利于林地土壤养分的提高。综合考虑不同套种模式对木荷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各树种防火、景观功能,初步选择套种枫香树和套种火力楠为修复闽南地区木荷受灾林分最佳模式。

    2025年05期 v.54;No.255 48-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大别山地区栎林林分尺度生物量模型研建

    文红波;马江;漆晓龙;佘振维;林成军;罗雷;刘宁;黄光体;徐立;吴双;

    构建科学有效的生物量评估模型对实现区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单木尺度生物量模型在实际林分生物量调查应用中效率低下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湖北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关键影响因子,构建湖北大别山地区栎林林分尺度生物量模型,并通过模型评价指标验证其可靠性。应用该模型分析了2009年和2019年研究区栎林生物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物量提升技术措施。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克服单木尺度模型在林分尺度生物量估算中的不足,为湖北大别山地区及类似区域栎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54;No.25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松材线虫病疫木种植茯苓技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尹华阳;方泰泉;董广平;郭婉琳;汪青桐;方建民;杜方平;李晓娟;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松材线虫病疫木种植茯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通过试验系统评价了晾晒处理和茯苓种植对疫木中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晾晒处理对疫木中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但在接种茯苓菌且覆土栽培后,疫木中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生存情况受到显著抑制,松褐天牛在接种茯苓菌4个月后全部死亡,约70%的木段在接种2个月内实现了对松材线虫的有效控制。此外,茯苓生长情况对比评价结果显示,病死松树木段种植茯苓的生物转化率(29.70%)与健康松树对照组(31.24%)相近,在茯苓平均重量和总产量方面表现甚至更优。研究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疫木种植茯苓技术能够有效抑制疫木中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在阻断松材线虫病传播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茯苓产量,为疫木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

    2025年05期 v.54;No.255 60-6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物种记录

  • 重庆斑叶兰属植物1个新记录种——波密斑叶兰

    陈锋;石学斌;赖辅鑫;王遥明哲;

    2025年7月,项目组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家槽进行调查时,发现斑叶兰属植物波密斑叶兰(Goodyera bomiensis K.Y.Lang),经查阅《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文献,确定其为重庆斑叶兰属植物1个新记录种。本文描述其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并对CVH数据库标本信息进行了更正,凭证标本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CQNM)。

    2025年05期 v.54;No.25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茜草科1个新记录属——黄棉木属

    郑传伟;

    2024—2025年,在对重庆市秀山县维管植物调查中,通过标本采集和资料查询等方法,鉴定得到重庆市种子植物1个新记录属黄棉木属(Metadina Bakh.f.)和1个新记录种黄棉木(M.trichotoma)。本种顶芽显著,头状花序9个以上,具有分枝的侧生花序轴,容易与水团花属区分开。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兴义市林业局植物标本馆。

    2025年05期 v.54;No.25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毛郞氏天牛属分布记录

    梁文博;李道新;田风雷;谢广林;王平;

    本研究提供了天牛科长角天牛族毛郞氏天牛属的属征,记述了卡巴毛郎氏天牛(Trichorondonia kabateki Viktora, 2024),在湖北省的分布并提供了该种的背面观照片及雄虫中文描述,同时给出了该属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长江大学昆虫标本馆。

    2025年05期 v.54;No.25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鸟类首次影像记录——白喉斑秧鸡

    吴家亮;徐吉龙;舒勇;代知广;张劲;李辉;

    2025年6月,布设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襄阳市南漳县的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到偏栗棕色秧鸡若干只,经形态特征比较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其为白喉斑秧鸡(Rallina eurizonoides Lafresnaye),因武汉等地存在该物种鸣声记录,故本次为湖北省内该物种首次清晰影像记录。考虑同时拍摄到白喉斑秧鸡的成鸟与幼鸟,且处于鸟类繁殖季节,暂定其在湖北的居留类型为夏候鸟。

    2025年05期 v.54;No.25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问题探讨

  • 太子山林场油茶防火阻隔带建设思考

    徐春永;周欢;胡云;任保义;乐祥明;柯尊发;陈勇;

    通过分析太子山林场油茶防火阻隔带建设现状,深入探讨建设成效和存在不足,并结合实际,从管理机制、智慧巡护、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油茶防火阻隔带实现防火功能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寻找路径。

    2025年05期 v.54;No.25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安县乡村绿化美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秦碧波;洪承昊;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是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红安县持续推进乡村绿化,建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乡村,实现广大乡村绿起来,但全县乡村美化效果尚有提升空间。通过分析红安县乡村绿化美化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54;No.25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用技术

  • 大别山五针松繁育与野外回归技术

    詹先赢;胡凌云;刘涛;桂师哲;徐朵;詹丽玲;付剑;郑京津;

    大别山五针松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针对其种子结实率低、败育率高、空瘪率高、休眠期长、种群分布狭窄、天然更新能力极弱等问题,为了破解其繁育难题,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近8年来在实生繁殖、嫁接繁殖、野外回归以及人工辅助更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促进这一濒危树种的种群恢复和野外回归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54;No.25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别山区羊踯躅播种育苗技术

    李祥;李源;程朴艮;

    羊踯躅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播种前准备、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和苗木出圃等方面阐述了其播种育苗关键技术。实践表明,羊踯躅播种育苗具备繁殖系数大、苗木根系发达且抗病性强的特点;播种用的羊踯躅种子贮藏时间不应超过120 d,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种子发芽势,采用高床育苗和透水基质可以降低根腐病发生率,利用遮阳率60%的遮阳网遮阴能减少幼苗灼伤率。

    2025年05期 v.54;No.255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省林木良种‘中桐21号’简介

    <正>泡桐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Paulownia)所有树种的统称,属高大落叶乔木,是原产我国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为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的主要树种。‘中桐21号’是依托钟祥市盘石岭林场泡桐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支撑,以大径材为培育目标,以速生、高干和抗逆性强为选育目标,经过10多年的连续调查观测和数据分析,在优良种源和优树选择基础上,选出的泡桐优良无性系。该无性系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和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选育,分别在钟祥、赤壁和京山开展区域试验,具有生长速度快、接干能力强等特点,2024年通过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

    2025年05期 v.54;No.25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蜂”狂狙击

    刘印茹;

    <正>您是否知道,一种体长仅几毫米的昆虫幼虫,历经三代足以消耗多少树叶?其数量之巨,已无法以“片”为单位衡量,而需以“亩”计,高达一百亩。这便是我国林业面临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一只美国白蛾雌虫单次产卵量可达300~600粒,最高记录为1900粒。经过三代繁殖,其后代幼虫数量可达0.3亿~1.5亿头,足以将百亩成龄林木的叶片啃食殆尽。自1979年传入我国以来,造成的生态损失、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化学农药曾被视为挽回损失的有效手段。尽管其短期内能够迅速压制虫口密度,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是污染土壤与水源,二是误伤传粉昆虫及鸟类。更糟糕的是,美国白蛾在短短数年内即可形成抗药性,使得化学防治效果逐渐丧失。面对如此困境,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答案是否定的!

    2025年05期 v.54;No.255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